在以生態立區的沈北新區,高污染企業已經全部退出,企業入區也設置了高高的“環保門檻”。“鼓勵低污染、高科技、高產出項目入區,達不到環保要求的項目堅決禁止入區。幾年來,我們共否決了100余個總投資近百億元的不合規項目,招商引資更要‘招商選資’。”區委書記張景輝說,“對入區企業來說,他們不僅要體現環保理念,入區后還要根據要求實施環保措施。”
“廠區里咋種上了水稻?”記者挺納悶,在這家牛奶制品企業廠區內的空地上竟然有幾位農民正在插秧。“這是企業污水處理水稻試驗田,經過處理的污水含有大量的氮、磷、鉀,非常適合水稻的生長,種水稻不用再添加任何化肥。”
“這就是試驗田里出產的大米,絕對是綠色食品。”企業負責人拿著一盒大米對記者說,“這說明我們的水好。”企業用這種方式形象地說明其污水處理水平。
張景輝說:“不但重點排污企業安裝了污水處理設施,我們區還與23個重點污染源簽訂了減排目標責任狀,將總量控制指標下達到180余家參加環境統計的工業企業,并進行在線自動監測。目前,區內工業企業污水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工程治理設施運轉率達到100%,穩定達標率達到100%。”
減排的同時還要循環。在沈北新區循環經濟試點企業,一家稻米深加工企業里,水稻不僅磨出了綠色大米、稻糠制成了稻米油,稻殼還能用來發電,這不但使企業節省了成本,還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年減排二氧化碳1.31萬噸以上,減少二氧化硫42.5噸以上,減排煙塵1000噸以上。”企業負責人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