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大陸讀者眼中,中國臺灣出版的圖書特點是精致的裝幀、特有的語言風格以及與國際出版的同步性。而對于歐美出版商來說,中國臺灣圖書則以老少咸宜的優秀圖片書見長。臺灣地區出版業盛產文學作品,同時也是主要的版權貿易集中地,任何登上歐美榜單上的佳作幾乎都能在很短時間內出現在臺灣出版社的門下。在美國《出版人周刊》刊登的《臺灣2011年出版分析》(PublishinginTaiwan2011)一文中,五位知名臺灣出版人針對臺灣出版業目前的轉型、趨勢以及與大陸和海外的出版合作給出了自己作為業內人士獨到的觀點。
張杏如:
規模大漲但僧少粥多
“粗略來說,臺灣出版業規模在過去十幾年中增長了約50%,但零售和分銷渠道卻增長了1000%。”讀書共和(BookRepublic)社長郭重興說,“我認為,大規模的出版集團可以修正這一不平衡結構,但在臺灣擁有足夠大的規模、足夠充沛的資金可以影響這個圖書零售分銷業的出版集團還不存在。”
信誼基金出版社(HsinYiFoundation)主編張杏如指出:“先進的云技術和數字平臺越來越大地影響到圖書業,這使得出版隊伍整體年輕化發展,我認為他們將會把臺灣出版業引領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度。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意識到,同大陸的出版業相比,臺灣地區的出版逐步進入‘僧少粥多’的狀況。現在,臺灣出版人都應認真考慮同大陸合作發展的策略。”
王榮文:
數字轉型與進軍大陸
遠流出版社(Yuan-Liou)是臺灣為數不多的擁有足夠資金和規模進行數字化過渡的出版社之一,但遠流出版社CEO王榮文認為,這一過程還是相當艱巨:“一本電子書的銷售為出版社帶來至多不超過5%的利潤,這一數值太過微小,甚至很難吸引出版社為數字出版投入多大精力。而另一方面,在線雜志和電子數據庫的發展則更加穩定。”王榮文同時認為,政府應當在數字閱讀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B2B2C模式的教輔圖書銷售領域,政府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官方機制,制定統一的定價,使作者、出版社、發行人員和數字供應商能夠信息共享,那么這一過渡期將更加順暢。但可惜的是,現在并沒有出臺任何成熟的政府機制。大學的撥款基本都用于進口海外電子書,而初高中又沒有針對電子書的款項。”
王榮文同時認為,在出版數字化轉型階段,起到決定作用的并不是作為內容提供者的出版社,而是數字技術供應商。“但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如何開拓并掌握廣闊的讀者需求。”王榮文表示,目前臺灣出版人正積極著手準備打入大陸市場,但想要介入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市場,還需要更充足的資金和更加長遠的規劃。王榮文總結說:“總體說來,目前臺灣出版人所面臨的挑戰有以下三點:發掘高質量的作者和作品,策劃如何進入內地市場以及數字化轉型。”
林載爵:
版權輸出需更多重視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nkingPublishing)主編林載爵同時也重點關注著版權的引進與輸出,他指出:“臺灣出版人十分重視海外優秀作品和作家的版權引入工作,目前臺灣的引進版圖書在出版市場中占到28%的份額。
但與此同時,出版商還應多多重視將國內好書及臺灣地方文化特色推舉到世界讀者眼前。達到這一目的,我認為需要有幾個發展方向:一個是臺灣出版商應當著手出版針對外國讀者的英文圖書,另外一個就是拓展與東南亞華文閱讀圈的合作與出版。”
談到數字閱讀,林載爵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出版的書越來越多,可臺灣書店就那么多架子,肯定有越來越多上不了架的書。數字出版和網絡商店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法。”聯經出版在最近的二十年中,每年出版近150種新書。雖然面臨出版銷售萎縮、數字閱讀沖擊的局面,林載爵稱出版社沒有任何刪減出版數目的計劃。
郝明義:
數字轉型的“三冬”階段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LocusPublishing)董事長郝明義認為,數字出版是世界出版業未來的整體趨勢。“傳統印刷書與電子書之間的拉鋸不僅導致了大量價格戰的出現,也迫使很多獨立書店閉門謝客,這些都對出版商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其實在iPad盛行之前,已有個別出版社謀劃打造自己的數字閱讀平臺。而現在,更多出版商正在大陸尋求良性合作的模式與機遇,而大陸也在積極觀注臺灣出版商機。2008年起實施的兩岸開放政策為雙方間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條件。”
郝明義認為,臺灣仍需加緊大力發展數字出版。“我認為應當將傳統印刷出版物視作‘藝術品’,而將數字出版物看作是互動性更強的娛樂消費品。關鍵是,這兩者之間不應當一直處于水火不容、相互對峙的狀態,出版社應當在融合兩者的過程中,慢慢加入到數字出版大趨勢里來。”郝明義運用了“冬天”作為隱喻,巧妙地表明了出版社對數字出版的態度:“在第一階段,出版社慢慢認清了全球性的數字出版大趨勢帶來的嚴峻挑戰,我管著個階段叫做‘寒冬將至’;第二階段是實體書與電子書之間的價格戰,這一階段便是‘躲避雪暴’;第三個階段,也是對臺灣出版業來說最有針對性的一個階段,就是如何打入大陸圖書市場,對我來說這一階段便是‘寒中覓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