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國內外食品包裝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食品包裝設計材料生產企業卻對包裝設計材料本身的安全性認識模糊,重視程度不足,法律意識淡薄。舉例來說,當前我國生產仿瓷餐具的廠家有1000家以上,但能拿到QS的還不足100家。與此同時,甘肅薯片包裝袋事件和兒童毒奶瓶事件等由食品包裝所引發的安全隱患不斷刺激著消費者脆弱的神經。因此,提高全社會的食品包裝安全意識,加強食品包裝材料的檢驗檢測和監管力度,強化食品包裝企業行業自律勢在必行。
包裝材料可能造成的危害性
那么食品包裝材料是如何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呢?在與食品接觸的過程中,包裝材料里的有害物質會隨著接觸時間的增長,逐漸遷移到食品內,當在食用食品時有害物質就會伴隨食品一同進入人體,從而影響到使用者的健康。食品包裝材料所造成的危害從接觸角度可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也可分成頻繁接觸和偶然接觸。比如廚房操作臺面與食品會發生偶然接觸;紙制包裝食品放進保溫包內,與保溫包內壁會發生間接接觸。這些接觸形式都有可能為有害物質的遷移提供機會。從生產加工角度來講,食品包裝的危害性也可以分為兩方面。第一,材料本身造成的危害。絕大多數包裝材料是化工產品,其材料本身就存有隱患。例如塑料高溫時產生裂解的單體,金屬材料中的重金屬等都有可能通過包裝轉移到食品中去。
第二,生產過程中的違規添加物造成的危害。例如,為了使兒童餐具色彩鮮亮同時降低成本,有些不法商販就會利用工業級的色母對產品進行著色,由于工業級色母中存在著大量有害物質,如芳香胺、重金屬等,如果攝入體內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再比如,某些廠家使用回收紙張生產食品包裝用紙,同時為了提高紙張的白度使用熒光增白劑,有研究表明熒光增白劑進入人體會大大增加人體患癌癥的幾率。可能的違規添加劑還有鄰苯二甲酸酯,這是一種廣泛用于玩具、食品包裝材料、醫用血袋、膠管、清潔劑等產品的增塑劑。一旦溶出并進入人體就會對人體產生類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干擾人體內分泌,危害男性生殖系統,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幾率,同時會危及兒童肝臟腎臟,引起兒童的性早熟。
那么對比國內和國外,目前的食品包裝狀況如何呢?
在消費者意識方面,國內消費者更多關注食品本身,聚焦保質期,食品標簽等方面,對食品包裝的安全性缺乏了解。而國外的消費者安全意識較強,他們會自覺的采購帶有食品安全標示的食品包裝制品,而且嚴格按照包裝制品上的警示語進行使用;當發現食品包裝有問題時,消費者通常還會主動聯系生產廠家或者當地監管部門進行詢問、質疑乃至投訴,甚至采用法律手段來保障自身利益。
從政府監管來看,歐盟各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建立了食品包裝材料的安全法規,同時開展包裝對于食品影響的研究,發展至今,歐盟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食品包裝材料法律法規體系,對于食品包裝的監管力度也更為嚴格。
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先進的食品包裝理念和管理經驗。例如嬰兒奶瓶中存在的雙酚A是聚碳酸酯(PC)奶瓶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一種有害物質,它會引起前列腺癌、乳腺癌、心臟病等危害病癥。雖然我國對雙酚A的含量有所限制,但國外設立的標準比國內更加嚴格,限量更低。對于生產企業國外會把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相結合,對于原材料、輔助材料、供應商資質,生產工藝、工藝參數以及成品控制方面都有一套嚴格的要求。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慢慢地從關注質量安全到注重低碳環保,在全球低碳浪潮的推動下,有關食品包裝的低碳化也勢在必行。今年4月1日我國實施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結合我國國情,針對食品和化妝品的空隙率、包裝層數、成本三個角度進行了強制性的規范。此舉是中國在食品包裝領域邁出的一大步,但要使食品包裝真正成為保障人類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國內消費者應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如何鑒別合格的食品包裝?
根據經驗,國內消費者在食品包裝上存在的誤區往往是和不良的使用習慣有關。例如,用報紙包裹食物的習慣,會讓報紙上的鉛和油墨轉移到食品上,從而進入人體。但倘若在此之間有功能性的阻隔層,比方盤子或者塑料袋,那么有害物質就不會輕易地轉移到食品中去了。提到礦泉水瓶,很多人都有反復使用的習慣,其實反復使用或灌入熱水都容易產生有害物質。
不僅如此,就連平時盛放在塑料飯盒中的食物也不宜反復加熱,因為隨著溫度的升高,分子運動加劇,遷移速度擴張,有害物質發生轉移的幾率也就大幅增加。同理,袋裝牛奶放置開水中,雖然可以使牛奶成功加熱,但塑料包裝里的有害物質也容易乘虛而入進入牛奶中。另外,在綠色包裝的倡導下,一次性發泡飯盒已經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但仍然還有一些商家一意孤行,油性食品如果與飯盒接觸時間長,一些增白劑、填充劑、碳酸鈣的成分都會釋放到食品中,對人體有害無利。拒絕一次性發泡飯盒的同時,也是保障我們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