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從騰訊辭職后,程苓峰離開北京,前往深圳追尋自己多年的夢想,并創立了一個名為“云科技”的自媒體。從2008年開始,程苓峰就開始準備做一個自媒體。他覺得今年時機開始成熟,便下定決心,開始單干。
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程苓峰已經在微博上建立起來的影響力。目前,程苓峰在新浪微博上的粉絲量達到14萬人,騰訊微博上有54萬人。
短短不到兩個月,云科技出品了200篇文章,據程苓峰稱,已經有10萬訂閱用戶。
2009年9月,新浪微博的推出掀起了自媒體的狂歡。所謂“人人即媒介”,激發了人們深藏在內心深處的最原始的表達欲,在這種表達欲的驅動下,人們自發生成大量的免費內容,被戲稱為“天天免費給新浪微博打工”。
與此同時,各種形態的新興媒體也順勢崛起,其中便包括自媒體。
新媒體野蠻生長
云科技內容上主打互聯網行業的趨勢、策略、江湖,用戶的定位是行業的中層及以上的高管,程苓峰希望通過自媒體,更有效、精準地抵達互聯網的核心人群。
何為自媒體?程苓峰定義為:自媒體是一個以媒體為事業的,真實的人,所發布的信息,傳達的觀點與思想,以及擁有的力量。
他認為,互聯網把之前的渠道都打破了。以前傳統媒體需要走發行,有自己的發行渠道。如果沒有這些發行渠道,媒體就沒有影響力。而借助互聯網自媒體則突破了這一點。
對于自媒體這個概念,目前尚無精準的定義,但業界達成共識的是,自媒體是“人格化”的,有人格魅力,傳遞的信息量超過文字本身,在這里,用戶感受到是“人”,而不是一個“機構”。這個人有他的喜怒哀樂,也有觀點與態度。在自媒體時代,信息生產者與用戶之間產生了共鳴。自媒體比冷冰冰的傳統媒體更有吸引力。
除了自媒體,一些細分的垂直社區也是微博上分外活躍的分子。兩年前,幾名北京郵電大學的在校大學生一直琢磨想創業,就開始在網上查閱全球最新的創業資訊。他們發現,國內關于互聯網創業的資訊不僅少,而且非常不及時。于是,36Kr(36氪)就這樣誕生了。
此外,近兩年興起的還有專注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雷鋒網、科普性質的果殼、專注美股投資的i美股,和雪球社區、以及定位有視角的、個性化的商業資訊交流平臺的虎嗅網等。
虎嗅網是于今年5月由前中國企業家執行總編李岷創立的個性化商業資訊網站。最開始,通過新浪微博的傳播,虎嗅網一夜之間在互聯網行業中聲名鵲起。
而雷鋒網的創始人是互聯網老兵、《沸騰15年》的作者林軍,除了專注于提供移動互聯網應用介紹的“雷鋒網”,他還創立了介紹移動游戲的“超好玩”,以及專注于硬件的“愛搞機”,號稱三網站并駕齊驅。
就連作家韓寒也來湊熱鬧。10月8日,韓寒的手機電子雜志《One》正式上線不到7小時,就沖進了AppStore中的第7名。One的雜志形式新穎、風格簡約,在海量的粗糙信息中,頗有用戶對它一見傾心。
繼新浪微博之后,騰訊的微信影響力越來越大,目前用戶過億。隨著微信平臺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微博轉到微信。
云科技開通了自己的微信賬號,在程苓峰看來,這是為了讓云科技的訂戶能夠更快地接受到云科技的信息。“現在的微信就是2年前的微博,機會很大,未來,微信將可以獲得不亞于微博的用戶數量。”他認為。
用戶等于生產力
由于人手少,李岷現在也要每天親自撰寫文章來滿足用戶需求。幾個月的探索,帶給李岷更多的是新鮮,因為新媒體的運作方式與傳統媒體是如此地大相徑庭。
“僅僅只有好的內容是第一步,產品客戶端是否符合用戶使用習慣,滿足場景應用的需要。技術是運營取勝的關鍵。”她認為,傳統媒體比較簡單,粗糙,只是通過靜態的渠道、將內容(價值觀)傳遞。
那些做新媒體的人都能感覺到,對依托互聯網的新媒體來說,信息不再重要,用戶才是王道。
“擁有用戶就擁有生產力。”用這句話來形容用戶的價值再恰當不過。在門戶時代,用戶的表現形式是流量,而如今用戶的表現形式是能否成為活躍用戶,形成一個圈子。36Kr、雪球等都是通過線上的互動,線下活動等各種方式來加強用戶的黏性。
互動的作用是讓用戶喜歡留在這里,加長停留時間,增強黏性。現在,每一位用戶在虎嗅網的閱讀時間大約是20分鐘。在雪球社區中,每一位用戶的停留時間是25分鐘,同樣在新浪門戶的停留時間只有7分鐘。
而程苓峰對于用戶則有別樣的感受:“這些14萬粉絲當中,有一些含金量很高的用戶,活躍度比較大。”細心的人會發現,程苓峰把微博的“評論”關了,因為他發現,大部分的評論沒有價值,并且互聯網水軍較多,還容易誤導自己用戶。在需要反饋時,他會與80多個互聯網高管的微博粉絲進行互動,聆聽他們對業界的看法。
事實上,這些年輕的新媒體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現在36Kr也感受到了壓力,第一財經周刊駐硅谷的記者駱軼航創立了PingWest網站,報道硅谷的創新,這樣的一線報道在一定程度上直擊36Kr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新浪微博活躍度的下降,各個網站來自新浪微博的流量比例下降。目前,36Kr的流量有1/5~1/3來自新浪微博,比高峰時亦下降了不少。與半年前相比,雷鋒網來自新浪微博的流量在整體流量中的占比下降了一半。新浪微博給虎嗅網帶來的流量大約只有總體流量的10%,雪球只有3%。此前,新浪微博給這兩家網站帶去的流量比這個數字高上不少。
對于未來如何,與傳統媒體人一樣,新媒體人也同樣困惑。虎嗅網的瞬間突起,讓創始人李岷看到了在互聯網信息海量、碎片的時代,信息整合、去粗存精仍有價值。
“未來半年內,我們會把內容進一步做好。希望每一位用戶在每次瀏覽虎嗅時,能夠看到一兩篇比較有趣的文章。”李岷也坦承,目前,大家對虎嗅的期望太高了,在采編人手只有五六人的情況下,不可能每篇都是精品,有時候題材也會對是否有精品文章的出品產生大影響。
對于未來究竟走何種模式,李岷表示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打算。對于自媒體平臺,虎嗅也可以嘗試,讓眾多媒體人在這個平臺上自發地產生內容。
i美股創始人方三文在互聯網摸爬滾打幾年后,如今養成了互聯網的思考方式。他認為“社區就是全部”,
只適合玩票?
如果不考慮盈利,那么自媒體將會是互聯網在表達上最令人愉悅的產品。但沒有人能逃避這個現實的問題。
在美國,Techcrunch等科技博客的崛起,讓大量的自媒體看到了很多機會。但是國內環境的不同卻讓“中國版”的生存機會變得渺小起來。
由于科技博客的門檻比較低,接下來,還會出現很多科技類博客。而在中國互聯網的環境下,10年前,社區、博客就開始興起,最終還是無疾而終。
林軍對國內自媒體的生態模式表示擔憂。在他看來,自媒體,以及科技博客比較適合“玩票”,一般情況下是6人到7人運營,即便團隊大一些,也小于10人。如若是一個較大的團隊來協作,那么可能會大幅降低團隊的靈活性。
林軍認為,科技博客以及現在興起的自媒體,其商業化都比較困難。互聯網的公關體系很成熟,由于中國的人情社會,許多媒體營收來自企業的市場、公關費用。“這么多年過去了,新浪門戶模式帶來的這種盈利方式并沒有變化,這樣的內容無法給用戶提供價值。”面對這樣的定律,他覺得自媒體也“在劫難逃”。
而當問及雷鋒網、超好玩、愛搞機等3個網站怎么來賺錢時,林軍也甚是迷惘:“現在還賺不了錢,先把用戶的價值找到之后再說。”
多年探索自媒體的知名IT評論人洪波疑惑地表示,自媒體在商業利益與人格化之間有一定的矛盾。“用戶會相信自媒體寫出來的是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他人讓其如此表述的。但是一旦自媒體穿越了這個邊界,打破了這份信任,那么用戶會不再信任。”
傳統媒體多年的核心價值在于內容與經營的分離,這在內容與經營之間建立了一道防火墻,讓人們保持了對傳統媒體的信任。這樣的思路又帶來了廣告與內容的分離,這讓傳統媒體的廣告只是利用了受眾“注意力”的價值,而不是利用內容的價值。洪波認為這對新媒體也同樣適用,“任何將經營與內容不分離的探索都是沒有出路的。”
程苓峰卻并不擔心云科技的營收問題,因為憑借著他當顧問、做咨詢、寫外稿的收入,也能滿足云科技日常的運營開支。在他看來,云科技是其思想、觀點的自由表達,其次才是賺錢。他曾透露,現在有3個企業老總愿意無償贊助云科技,讓他去做想做的事情。
“對于生活,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滿足日常的生活支出就可以了。”他覺得,自媒體的商業利益與真實表達之間需要有一個平衡,商業利益也需要有一個天花板,不然自媒體就會淪落。
目前,有一些機構正在將微博上的大V賬號集合起來,并嘗試打通各個環節,看能否形成一條產業鏈。但洪波認為,自媒體如若要加入百度聯盟、GoogleAdsense,走廣告模式,這條商業化的路可能走不通。在中國,流量的價值大幅低于國外,并且整個廣告聯盟的生態鏈也不夠良性,廣告分成收入低,而無效點擊也很多。
其他的新新媒體還沒有找到盈利方式,目前虎嗅幾無收入,果殼、36Kr營收不多,虎撲體育網等垂直類新聞資訊媒體的盈利模式仍是廣告。
對于用戶付費,洪波并不樂觀。“到目前為止,針對內容的用戶付費模式還沒有取得成功。”從新浪開創的門戶模式,社區,到博客,都以失敗告終。
傳統媒體啟示
新媒體的運作模式與思路值得借鑒。而在互聯網上,這些憑借快速切中細分市場,異軍突起的新媒體能不能做大還是一個未知數。相應地,傳統媒體亦憑借其積攢多年的公信力在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上跑馬圈地。未來,雙方很可能會有一個正面搏擊。
目前,《新周刊》雜志的新浪微博粉絲在傳統媒體中居首位,超過582萬,《21世紀經濟報道》的粉絲也有130萬,《商業價值》達到59萬。
但面對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更多的傳統媒體感覺到迷茫與困惑。在互聯網的浪潮下,信息符號(文字、聲音、圖像)都沒有改變,只是傳播渠道不再有價格,那么傳統媒體手上的渠道資源就分文不值。洪波覺得,互聯網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核心沖擊是“互聯網上,信息不再值錢。”這就從內容與渠道兩個方面給傳統媒體以重擊。
作為一個轉型過來的傳統媒體人,李岷覺得傳統媒體人可以做好互聯網。只是傳統媒體的內容不適合在互聯網發布。“不能將傳統媒體的東西直接搬到網上,這樣的內容與互聯網的特點不匹配,需要做出改變。”
依據雪球的經驗,方三文則建議傳統媒體來做新媒體首先要減少中間環節,比如,信息生產者與接受者之間的距離,傳播渠道的傳播時間。他覺得,讓用戶自產生內容(UGC)可以讓信息流變得更充分。
當然,傳統媒體并沒有喪失機會。雖然互聯網上的信息開始免費,但是用戶越來越豐富、多樣的個性化需求,也開始產生越來越多的個性化。從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等大行業中細分某一行業,甚至在財經領域也可以細分出很多小微行業。比如,在東方財富網、和訊、大智慧等財經類新聞社區林立的情況下,i美股就較好地卡位于“炒美股”的細分人群,通過有質量的資訊快速獲得用戶。
專業化的單點突破能力在國外已經有成功案例。去年,英國《金融時報》數字用戶達到26.7萬,同比增長29%。來自數字業務的收入在其總收入中占40%,預計2012年可以超過50%。
前央視《對話》欄目制片人羅振宇看來,傳統媒體應該去學習“鳳凰衛視”的明星模式,打造出屬于自己媒體的明星記者、明星主持人。圍繞一個個明星主持人,形成小而美的制作團隊。在他看來,這樣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是適應互聯網需求的,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此外,傳統媒體需要向“自媒體”學習,變得更人格化一些,這樣才能產生個人魅力。比如,在微博上的媒體官方賬號,雖然憑借已有的公信力掙得數以萬計的粉絲,但絕大部分的它們只是簡單地切換了一個運營平臺,并沒有掌握互聯網的精髓。140個字的內容仍然保持著客觀、冷靜、中立,冷冰冰的氣質,仍缺乏與真實用戶的互動。
新媒體借微博微信野蠻生長 仍在探索盈利模式
2012-11-05 17:24:13 作者: 來源:包裝e線 評論:0 點擊:
分享到:
收藏

評論排行
- ·2015首屆中國國際紙箱紙板人才招聘會(4294967295)
- ·勵展博覽集團倡導綠色包裝引領柔印發展(4294967295)
- ·彼岸視覺昌平印刷廠---e線黃頁(4294967295)
- ·2015中國國際保健養生食品展覽會(4294967295)
- ·瑞士歐瑞康美科公司您不可不知的裝備耐...(4294967295)
- ·揚州偉鵬機械首推水性印刷模切自動清廢...(4294967295)
- ·網站編輯求職(4294967295)
- ·能盛放無水酒精的樹脂包裝新材料(4294967295)
- ·唐山佳捷2015中國國際瓦楞展新品發布(4294967295)
- ·藍莓包裝盒包裝設計(4294967282)
- ·制作包裝品時常見的材料有哪些(4294967236)
- ·我國包裝機械正走向國際市場(16)
- ·廣東省東莞市金利源包裝制品廠(15)
- ·義烏膠帶廠_膠帶批發_封箱膠帶_透明膠帶...(14)
- ·珍珠棉片材(14)
- ·金利源庫存PE膠袋(13)
- ·售樓小姐獲500萬年終獎 印刷行業年終獎...(9)
- ·手提袋外加工(7)
- ·防偽包裝一體化促力酒企打假防偽(7)
- ·李麗麗——大專 求職財務 7年工作經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