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彩色印刷品需要進行C、M、Y、K四色印刷,有時還需要在C、M、Y、K四色的基礎上再增加一種或幾種專色,因此,各色印版的精確套印就成了保證印刷質量的關鍵一環。尤其是對于高檔彩色印刷品,必須保證其套印精度,否則印刷品的外觀美觀度和印刷質量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實際生產中,影響套印精度的因素很多,如印刷設備自身的精度、開機過程中的機械振蕩,承印物的變形,印版或承印物承受的印刷壓力不一致,以及機臺人員操作不規范等都會影響到印刷品的套印精度,導致不同色塊在承印物上的印刷位置發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從而露出第三色或承印物底色。為了解決上述因套印不準產生的露色露底現象,技術人員在印前制作過程中必須進行相應的工藝處理來降低套印難度,其中,陷印技術就是實際印刷生產中一種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
圖1 套印不準導致的承印物底色外露的現象
陷印俗稱“補漏白”,又稱“擴縮”,是指在印前制作過程中,利用電腦軟件適當調整各色塊的疊印范圍,從而防止因套印不準露出第三色或承印物底色。接下來,筆者將對這一技術做具體闡述。
陷印工藝處理原則
不同顏色的印刷圖文色相不同、明度不同、遮蓋力也不同,陷印技術正是利用了以上特點,采用收縮或擴展印刷圖文邊緣輪廓的方法,使相鄰印刷圖文之間實現疊印,以彌補套印誤差,避免露色露底現象的發生,提高印刷品的美觀度。然而,在對印刷文件進行陷印工藝處理時,如何實現印刷圖文適當的收縮或擴展是令印前技術人員頗為頭疼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陷印工藝處理應遵循如下原則。
1.擴淺不擴深
這里所說的“淺”與“深”是指印刷圖文色相的深淺程度。從色相上來講,同一種型號的油墨,其顏色由深至淺的順序是:黑色(K)、青色(C)、品紅色(M)、黃色(Y)、白色(W)。按照油墨色相的深淺順序,在陷印工藝處理中,一般是將黃色印刷圖文的邊緣輪廓擴展到品紅色印刷圖文中,將品紅色印刷圖文的邊緣輪廓擴展到青色印刷圖文中,將青色印刷圖文的邊緣輪廓擴展到黑色印刷圖文中。
2.擴細不擴粗
這里所說的“細”和“粗”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印刷圖文線條的粗細,二是指印刷圖文印刷面積的大小。在陷印工藝處理中,一般是將細線條印刷圖文的邊緣輪廓擴展到粗線條印刷圖文中,或將小面積印刷圖文的邊緣輪廓擴展到大面積印刷圖文中。
3.擴后不擴前
這里所說的“前”和“后”是指印刷色序的前后順序。按照印刷色序,一般是將第二色印刷圖文的邊緣輪廓擴展到第一色印刷圖文中,將第三色印刷圖文的邊緣輪廓擴展到第二色印刷圖文中。
4.深色淺網區域要反擴
“深色”是相對而言,比如品紅色與黃色相比為深色,而與青色相比則為淺色。這里所說的“深色淺網”是指掛網在50%以下的網點面積。在陷印工藝處理中,一般將掛網在50%以上的印刷圖文區域擴展到深色淺網區域。
5.相壓變色色塊少擴,相壓不變色色塊多擴
“相壓變色”、“相壓不變色”是指相鄰色塊疊印形成的合成色的色相,若其與兩個相鄰色塊中的其中一個色塊的色相相近,則稱這一色塊為“相壓不變色色塊”,另一色塊則稱為“相壓變色色塊”。比如,當專紅色與黃色疊印時,若其合成色的色相與專紅色的色相較為相近,則應將專紅色色塊(相壓不變色色塊)多擴展一些。特別注意的是,當大紅色(M100Y100)與大綠色(C100Y100)疊印時,其合成色為黑色(C100M100Y100,在這種情況下,大紅色和大綠色兩個色塊之間會形成一道黑杠,對此,在陷印工藝處理中,應對這兩個顏色的色塊進行少擴處理。
陷印量的確定
很多印前技術人員在處理印刷文件時,雖然按照公司的工藝要求進行了陷印工藝處理,但是印出彩樣后才發現,印刷圖文的收縮或擴展超出了合理范圍,導致印刷圖文嚴重變形,影響印刷質量。可見,收縮量或擴展量(即陷印量)的大小對陷印效果至關重要,掌握印刷圖文適當的陷印量是做好陷印工藝處理的前提條件。如果陷印量過小,就無法彌補由于套印不準造成的露色露底現象;如果陷印量過大,相鄰色塊的疊印邊緣就會產生一道深色的輪廓線,影響印刷品的外觀效果。
通常情況下,陷印量的大小應根據承印物的特性及印刷設備的套印精度而定。一般,膠印工藝的陷印量略小,而凹印和柔印工藝的陷印量略大。膠印工藝的陷印量可按0.5~2倍加網線數的線寬來計算,例如,如果膠印工藝的加網線數為150線/英寸(1英寸=25.4毫米),則最小陷印量為:1/150×25.4×0.5=0.085(毫米);最大陷印量為1/150×25.4×2=0.339(毫米),即陷印量范圍為0.085~0.339毫米。。
注意事項
在制作印刷文件時,色塊之間是否需要進行陷印工藝處理,以及如何判斷印刷品的最終陷印效果,都是陷印工藝處理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此,筆者以凹印工藝為例,提出幾點在陷印工藝處理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由于凹印產品的套印精度易受凹版、凹印設備、承印物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凹印工藝的陷印量較大,一般為0.2~0.3毫米。因此,對凹版制版過程中的陷印工藝處理有如下規定。
(1)使用陷印工藝的前提條件是色塊的印刷圖文面積遠大于陷印量,以保證印刷圖文的邊緣輪廓收縮或擴展后,印刷效果不受影響。如對于一些面積較小的印刷圖文,如果采用0.2毫米或0.3毫米的陷印量會導致印刷圖文變形,在這種情況下,可選擇0.15毫米的陷印量。如果印刷圖文存在特別細小的文字線條,其本身已不符合凹印工藝套印的要求,因此可選擇0.05~0.1毫米的陷印量,保證印刷不露底即可。
(2)凡是需要套印的兩個色塊,相壓變色色塊的陷印量均為0.2毫米,相壓不變色色塊的陷印量均為0.3毫米。
(3)有些印前制作軟件自帶陷印功能,但是受其程序設置的影響,印刷品往往出現多色或加色現象,導致印刷品須重新返工。所以,利用自帶陷印功能的印前制作軟件進行陷印工藝處理時,設計人員必須通過比對原稿,在電腦屏幕上仔細、嚴謹地檢查合成文件和分色文件。
綜上所述,陷印技術通過陷印量的微量調整,改變具有邊緣密接套印關系的色塊尺寸,不同程度地在色塊疊印區形成視覺上不易察覺的微小顏色過渡區,不僅避免了因套印不準出現的露色露底現象,而且還彌補了印刷工藝和印刷設備的相關缺陷,提高了產品的印刷質量,降低了廢品率和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