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4年Q3中國零售市場監測報告,在線上B2C領域,天貓以52%的份額領跑,緊隨其后的是京東商城的18.1%,其他如當當網、蘇寧易購、唯品會、一號店、亞馬遜、凡客等的份額大多在1%在5%之間,市場地位越發邊緣化了。幾年來,中國電商能想到的促銷,能突破的底線,能忽悠的公關,能甩掉的的節操差不多全用完了,在阿里天價市值的光環背后,還有二線電商的位置嗎?
陷入沼澤的人都有求生本能,但盲目掙扎的結果往往是越陷越深。SKU綜合癥
二線電商的雄心和災難都是從無節制的品類擴張開始。1997年,李國慶夫婦投資700萬創立當當時,這就是一家純而又純的網上書商,2001年,當當有了第一次擴張—開通網上音像店,2003年和2006年,兩次拿到投資的李國慶高喊:“擴張,擴張,不斷擴張。“開通了百貨頻道的當當開始了大躍進,用李國慶的話說,就是向“網上沃爾瑪”轉型,2009年的當當更啟動了開放平臺的B2C計劃。
擴張帶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得益于2007年以來的產品線擴張,當當進入了營收的高增長通道,擺脫了連續兩年的虧損,這一系列擴張的最終結果是2010年當當成為美國上市的第2家中國電商。壞消息是,當當的營收仍然嚴重依賴圖書,甚至到2010年Q3,當當營收仍有84%來自圖書,持續的擴張攤薄了利潤,2010年上半年當當的利潤甚至還不如麥考林。
到2012年,明眼人很容易看出當當和京東的差異,劉強東號稱”閉著眼睛進貨“的京東以3C起家后迅速擴張,當當的流量雖有增長,但活躍用戶數并不樂觀。上市之后,資本市場的無形之手固化了數據指標,當當不得不維持高增長、低利潤的運營模式,財務狀況也使得增發融資不那么劃算,不可能像京東那樣動不動豪擲幾十億去自建物流,當當實際上進入了不斷擴張、不斷虧損、不斷被邊緣化的循環。
接力PPG的凡客提供了另一個樣本,在凡客語錄盛傳微博的鼎盛時代,擁有19萬SKU的凡客雖然不能與京東的150萬同日而語,但已經相當驚人,那時的陳年所關心的與李國慶沒什么不同,區別在于叫醒的方式,陳年據說是在倉庫中發現拖把后才大爆發,“誰會在凡客買這個?”他還發現凡客的白襯衫居然有9種之多,細微色差根本無法用肉眼分辨,他的結論是“凡客中了毒”,“向傳統品牌學習,也學習的非常快,但遺憾的是學錯了。”陳年在老師 金主雷軍引導下對凡客進行休克療法,將員工從13000壓縮到300,SKU則從19萬減到300,凡客用小米精神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二線電商的一個特殊門派是舶來品。在淘寶之前最有希望成功的C2C是易趣,1999年成立的這家公司在2002年并入eBay,在那時還是電商荒漠的中國被認為是明日之星,易趣的很多創舉,如安全支付產品安付通和貝寶,可以說是今天支付寶的老祖宗,但最后淘寶用免費打敗了易趣。
亞馬遜中國的地位相當微妙,自從收購了陳年脫殼的卓越之后開始在中國發力,但整合品牌花費了比預想要多的時間,同時由于它照搬貝索斯“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既不打價格戰,也不砸廣告,所以盡管這些年來不乏Kindle首發、海外代購這樣的買點,發展還是不溫不火。當然,背靠強大的美國母公司,亞馬遜中國仍有機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新蛋則更加另類,這家兼具中美基因的電商最初的形態與京東類似,從3C起家轉入全品類,它投資倉儲的時間還早于京東,專意布局的奧碩快遞也曾比京東更接近成功,但中美管理團體不斷交替的內耗還是拖慢了新蛋的腳步,現在的新蛋幾乎不為人知了。
死在西部有一百萬種方式,但二線電商就算不作死也可能會死。電商一向是中國互聯網紅利的最大受益者,2013年中國的網民數量達到5.6億,預計2015年會達到7億,而互聯網普及率也會從42%提升到50%左右。與用戶數量同樣高速增長的是交易額,2013年是7.85萬億元,到2015年預計將達18萬億,而且至少未來五年都會保持29%的復合增長率,但這塊蛋糕完全是大電商的禁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