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制造業一飛沖天,成就了世界工廠的美譽。很多人把它歸咎于人民幣的貶值和加入WTO。但是人們忽視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打敗東南亞制造企業,并清空歐美工廠的,是千千萬萬迅速發展且管理優秀的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
自從中國政府開放搞活之后,放開了手腳的體制外精英們讓世界充分領略了華人經商和治理工廠的能力。但從2008年開始,中國制造開始潰敗,到近年來更是呈現一泄千里之勢。有人歸咎于國進民退,有人歸因于新勞動法,還有人指責房地產誤國,但一個不容辯駁的事實是,走出國門的中國民族企業在強大的歐美日面前仍然不堪一擊。
筆者以為,我們應當從中國制造業自身尋找原因。不妨妄議一下,“四種優秀基因”被剔除或許是中國制造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
ISO管理基因
上世紀90年代末,一些初具規模的企業大力引進ISO9001管理體系。彼時,ISO管理體系不僅是獲得大客戶訂單的通行證,而且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大殺器。記得筆者曾經效力的曾經全國前十的港資包裝企業,由于嚴格執行ISO管理體系,不僅獲得了愛普生、三星、LG、飛利浦、船井電機、微軟、IBM等世界級企業的大訂單,而且屢次氣跑了想通過找漏揩油的某某康和某為的審核人員。由于各部門嚴格遵照ISO體系運行,加之接口對接清楚,即便老板長期不在,部門主管長期上班開小差,但公司運轉十分順暢。
可惜后來,ISO認證被中國式腐敗生生沖垮。很多根本達不到ISO認證要求,或者沒有嚴格依照ISO體系運營的企業,通過花錢購買拿到證書或通過行賄外審人員通過年審。從此ISO淪為一張廢紙,不復有神奇效果。再以筆者原來公司為例,后來公司更換老總后,大搞人治和獨裁,把原來那一套ISO體系拋到一邊,凡事由其一人決斷,不到兩年公司就分崩離析了。
追求質量卓越的基因
記得十多年前,以日資為首的很多外資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質量,為了追求質量,甚至不異付出巨大成本代價。受此影響,很多港資企業、臺資企業和部分民企對質量也是非常重視的。但后來,隨著外資企業內地高管的崛起和華為、中興、創維、TCL、康佳、美的、格力等民族品牌的崛起,追求卓越質量這個優秀基因逐漸退化。
以筆者所在的珠三角紙包裝行業為例,珠三角很多港資包裝企業,篤信質量取勝的市場理念,不屑用糖衣炮彈來攻占市場。但他們并不了解此前一段悲傷的歷史。打工隊伍中這些生于50-70年代的管理者經歷過極度困苦的饑寒將近年代,對物質和金錢極度渴望,加之對未來信心不足,而且法律監管不嚴,很難經受物欲的誘惑。一些民營包裝企業偷偷采取美女加重金的手段,將客戶的采購、工程、生產、品管等全線撂倒。于是乎,崇尚質量取勝的優秀企業被擊潰,正在趕日超美路上打馬狂奔的中國制造漸漸體力不支,中國貨重新回到地攤貨的行列。
學習型企業基因
十五年前,老板們不惜千金,請來管理顧問公司給員工講解5S管理、KPI、6西格瑪、精益生產等等。一時之間,打造學習型企業蔚然成風。由于當時的企業重視培訓,一些文化素質不錯的員工迅速成長為管理精英、業務骨干和技術核心。很多人另起爐灶,為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卓越貢獻。
可惜后來,由于中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就業機會越來越多,跳槽升職成為普遍現象。很多老板發現,自己辛苦培訓出來的員工,很快被競爭對手許以高薪挖走。于是,老板們不再愿意掏錢請外腦來培訓,學習型熱潮逐漸消退。如今,我們站在2016年的迷途回望過去,“學習型企業”基因早已被蕩滌得一干二凈。
強大贏利能力基因
近年來,上市成為了大多數企業夢魅以求的追求目標,即便是融資功能不足的新三板都趨之若鶩,連無人問津的新四板、股權交易中心都有很多企業擠進來。原因何在?中國的制造業已經沒有了贏利能力。試想想,如果企業很賺錢,為什么要上市分紅給別人呢?
但是在十多年前,中國制造可謂日進斗金。那時的制造業,毛利低于40%都是失敗的企業,很多企業毛達高達100%以上。那時候,一天賺一臺寶馬的企業遍地皆是。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制造陷入了不可自拔地低價競爭,加上房地產支柱國策的不斷吸血,中國制造業迅速潰敗,僵尸化成了普遍現象。
回過頭來一看,過去十年,中國制造完全是不斷劣變的十年,由于國人的劣根性和法制與制度缺失,以上四大優秀基因被生生從軀體中抽離。如今的中國制造,儼然已經成為紙老虎,這難道不值得每一位國人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