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聯想的全球科技創新大會還釋放了這樣的信號:相比互聯網、通訊相關電子技術,物聯網設備的生命周期較長,目前做得也比較割裂,所以消費者對物聯網沒太多感知。以汽車為例,當很多汽車新品上市的時候,它的一些電子部件已經老化了,比如現在很多人都用手機導航,車載導航形同虛設。未來汽車廠商可以專注做好汽車,剩下的工作交給模塊化手機,它或許可以成為萬物互聯的中心。
啰嗦了一大堆 ,跟咱們印刷行業有啥關系?
印刷企業有沒有可能迅速行動,在手機“背殼”這個環節做足創意,聯合時尚設計界成為“殼解決方案”供應商?或者搞個“手機+打印”模塊,喜歡的文字、圖片、手機殼樣式,立馬可以打印出來……好吧,大家可以大膽想、量力做,這篇想表達的還有另一層意思。
消費市場追捧新鮮角色,“大眾”被形形色色的“窄眾”代替,原本占據穩固地位的品牌消費者忠誠度被不斷稀釋。作為服務商角色,印刷包裝企業是否已經意識到訂單不如以前大、中小訂單越來越多?新客戶不是沒有,而他們提出的產品需求你無法全部滿足?什么都想做,卻又嚴格計算“生產規模-成本-利潤”的商業模型,怎么都覺得不劃算?
借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講求大而全的工廠或許需要太多條件來支撐其萬能的外衣,當下的消費環境將“專業、精深、特色生產”的重要性推上了一個新高度,“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工具”同產業的深度磨合又為“需求匯聚-需求分類-專業生產”這一鏈條的打通提供了關鍵條件。
可以說,把自己打造成一個360度無死角、人見人愛的專業生產模塊,從未像今天這么重要過。
不過,有個前提是“需求匯聚-需求分類-專業生產”這個過程中得有統一的技術平臺和標準,開放的接口,就像Moto Z和16個磁點。
那么問題來了,除了我們所熟知的一統江湖的Vistaprint模式,我們還能試試其他不那么霸道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