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1歲的曾兆文參加工作,在即墨市一家國企上班,從一名普通的車間工人干起,由于他的勤奮和聰穎,先后當上了車間主任、業務科長,以及公司的副總經理。然而,就在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時,1993年,他卻做出一個驚人之舉——“下海”。
“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我,覺得我放著穩定工作不干,非要自己去創業,前途未卜。可我覺得,當時國企的機制不夠靈活,自己的很多好點子都沒法實現,發揮不出來,我非常想要跳出那個‘牢籠’,干一番自己的事業。”曾兆文告訴記者,當時和他一起“下海”的還有七八個同事,懷著忐忑的心情,他們遞交了辭職信。
“下海”初期,他選擇了和在國企從事的相關行業——包裝。1993年,幾個人七拼八湊了幾十萬,租廠房、買設備、招工人、進原料,與美國一企業合作,在文化路磨市村里創辦了青島華龍包裝有限公司,成為當時全市為數不多的私企之一。
商機:
瞅準對手弱點,主動服務
在從事包裝行業的過程中,他一直在關注和思考一些問題:未來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企業?沒有借鑒經驗,作為私企的包裝公司該如何持續健康發展?如何與家大業大的包裝國企搶奪市場“蛋糕”?
當時的他所在的國企顯現出不少弊端,尤其是人員冗雜,主動服務性較差,每天8小時的工作、生產時間,造成產品生產運轉的周期較長。正是看準了競爭對手的這一“軟肋”,他決定,從“拼服務”入手,實行企業24小時服務制,只要是客戶有訂貨需求,無論多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為其生產。
他清楚地記得創業初期,煙臺一家企業十萬火急地找到他,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定制50萬個包裝出口蔬菜用的紙箱子。接單后,他帶領工人日夜趕工,比競爭對手縮短一半的時間,保質保量地將產品交到客戶手中。憑著這種積極主動的服務意識,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嘗到了與其合作的甜頭,紛紛將訂單交給曾兆文。
壯大:
實力在省內名列前茅
“公司成立初期,由于資金有限,設備落后,能夠生產出的包裝產品品種單一,對高檔包裝產品的訂單只能望洋興嘆。”曾兆文告訴記者,他清楚地分析著市場,企業要做大,不能坐、等、靠。盈利后,他不斷繼續購買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同時繼續尋找投資方。1996年,青島華龍包裝有限公司的年產值已經達到了8000多萬元。
這個數字,對于那個年代一個剛滿3歲的私人企業來說,已是夠令人滿足的了。曾兆文說,一個企業如何勝出,膽魄和資金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經營者的智慧。1998年,他先后投資千萬余元,將原有的舊設備全部淘汰更新。這時,原有的場地已經容不下規模逐漸擴大的企業了,那一年,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他將企業搬到了文化路東端,占地100畝。
此時,曾兆文的干勁兒更足了。4年后,他與香港一企業合作投資6000萬元,在即墨與城陽交界處將“華龍”建成了當時山東省規模最大的彩印企業,并花巨資購買了世界最先進的包裝印刷設備;2000年,他在膠州買斷了當地已破產關閉的國營造紙廠,通過注資改造,使企業扭虧為盈,生產出的紙品為其在即墨的“華龍”供貨,將產業鏈做到了上游;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他又培養了專門做網上訂單的團隊,將企業的營銷觸角伸向了全球。
目前,“華龍”年生產能力可達到8000萬平方米,年產值2.3億元,其產品主要出口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在國內則與海爾、海信、沃爾瑪等大型企業合作,為其生產配套彩印紙盒,整體實力在省內名列前茅。
嘗試:
進軍影視文化產業
采訪過程中,“噠噠”的馬蹄聲不時從窗外傳來,向外望去,高低起伏的緩坡上綠茵滿地,中間是一處由木欄圍成的偌大的賽馬場,幾匹駿馬在悠閑地溜著圈兒。遠處,幾輛推土機正在平整土地,沿著地勢的起伏推出曲折蜿蜒的馬道。
“這是這兩年我付諸不少心血的‘登程’馬場,去年在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跑馬場》的外景之一就是在這里拍的,著名演員胡杏兒、黃宗澤、張娜拉、曹俊等都曾在這里拍過一個多月。”曾兆文指著遠處的賽馬場告訴記者,他還是該電視劇的投資方之一。由于《跑馬場》較高的收視率,為馬場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同時,也讓他看到了進軍影視文化基地行業的美好前景。
去年,即墨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即墨市鼓勵和扶持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產業發達、布局合理、體系完善、配套齊全的影視之城,成為青島市影視產業高地”的任務目標,并通過稅收返還、辦公設施配套、貸款貼息和降低準入門檻等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影視公司進駐。
乘著政府支持的“東風”,曾兆文與青島三冠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立了青島華龍三冠影視基地。在曾兆文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影視基地剛剛搭建起來的現代化辦公室、別墅、醫院等造景。“這些場景都是可拆卸的,每拍完一部戲便可以改變其結構,重新組合,營造出新的環境,循環利用。”他告訴記者,在這個還未見到明顯效益的特殊領域,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發展機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