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臺灣電子零部件供應商今年接到的 iPhone 7 訂單下降 30 %的同時還被要求將訂單報價調低 20 %左右。有臺灣供應商認為,如果滿足蘋果上述要求,自身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
一些供應商(包括日月光半導體以及富士康旗下的幾家聯營公司)已經明確表示,不可能在沒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接受蘋果訂單。
與蘋果在消費電子市場的風光景象相比,蘋果供應商處境一直都很艱難,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
蘋果的“剝削”。為提高議價能力,蘋果在全球物色了近千家供應商。這使得供應商只能以低價多量方式拿到蘋果訂單——賺的是“辛苦錢”。更嚴重的是,蘋果還會做出降低訂單量與要求報價降低的行為,這意味著供應商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
人力成本施壓。蘋果給的代工報酬不斷下滑的同時,人力成本卻在飆升。以往供應商還能通過走量賺錢,當人力成本迅速上升后,這一盈利模式前景堪憂。
以上,業界認為,供應商解決自身生存困境有兩條路徑:一是擺脫蘋果依賴——在蘋果手機仍是全球最暢銷的消費電子產品的背景下,供應商難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因此這條路徑少有人走。
二是降低經營成本?紤]到蘋果報價逐年下降,人力成本不斷攀升,供應商需要找到新方法降低經營成本,工業機器人是方向之一。
▲ 工業機器人(Source:Flickr/Steve Jurvetson CC BY 2.0)
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優勢在于效率和低成本。這里以成本為例,假如一家工廠需要三個成熟的焊接工人,那么工廠每年需花費 21.6 萬元成本,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每年的成本約 5 萬元,因此可以得出,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約為人力成本的 23 %。
不僅如此,考慮到人力成本會逐年上升,而工業機器人成本幾乎沒有變化,工業機器人對比普通勞動力優勢進一步擴大。
因此,在蘋果議價力量不可違逆的背景下,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供應商已經開始發力工業機器人領域。
媒體報道, 2015 年富士康就向人工智能領域投入了 40 億元人民幣,在江蘇昆山富士康工廠中,工業機器人也被引入進來,代替的員工數量預計有 6 萬人之多——因為工業機器人引入,昆山富士康工廠員工數量從 11 萬下降至 5 萬。
與此同時,不少昆山電子制造企業也都想要引入工業機器人(媒體報道有這種想法的企業有 600 多家),這反映出人力成本飆漲、代工利潤下降的環境下,電子代工廠轉型工業機器人的堅定決心。
在這種力量驅動下,中國工廠的“機器換人”戰略將加快,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也將因此進一步提升。 TrendForce 集邦科技旗下研究品牌拓墣產業研究所 ( TRI ) 預計, 2016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量將達到 9.5 萬臺。
2015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 6.8 萬臺,同比增長約 18 %,以 9.5 萬臺的需求量來算, 2016 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同比增長約為 39 %,這一市場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