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神農架木魚鎮紅花坪村的吳佑義早早出門,去查看茶葉長勢。再過半個月,他家茶園里又有一撥芽茶可以采摘了。
芽茶尚未成熟,就有茶商前來打聽,早早下了訂單。
與以往“看天”收茶、茶葉成熟后四處上門尋找買家、市場低迷時無奈賤賣茶葉相比,現在,茶葉還長在樹上,就拿到了預購款,這樣的好事兒,放在從前,吳佑義想都不敢想。
吳佑義的茶葉為何突然走俏?究其原因,要源于一次創新的扶貧方式。
“給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茶農設計一套產品包裝,把茶農采茶的畫面印在包裝袋上。”去年,神農架扶貧企業——奇峰茶業公司突發奇想,邀請茶農為自家茶葉“代言”。
沒曾想,一次偶然的嘗試,卻給茶農帶來不小的改變。
“除了村合作社發放的茶葉專用肥,我沒上過別的化肥,沒打過農藥,沒噴過除草劑,來村里講課的老師也說,野生茶就是要純天然,這樣客戶才歡喜喝。”老老實實種了半輩子茶,自去年為茶葉“代言”后,吳佑義對茶樹種植、采摘、銷售都有了新的認識。
“要種出好茶,才對得起現在的茶葉包裝,否則照片印在上面,我們也沒得面子撒。”提到丈夫為茶葉代言的事情,妻子陳開桂這樣理解。
有了茶葉質量把控的概念,在村合作社的指導下,吳佑義對家里的5畝茶園進行改良,實行科學種植、精細采摘,茶葉品質大幅提升。
今年春茶采摘季,村里多家茶葉加工廠爭相收購吳佑義家的原葉。
一張照片,換起貧困戶對自家茶葉品質的重視。而如何讓消費者與茶農產生互動,獲取客戶消費產品的真實感受,助推扶貧產品品質提升,也是“代言”的一大亮點。
將不同貧困戶的茶葉分開炒制、包裝,分批次銷售,跟蹤搜集客戶對茶葉口感的真實感受,再將信息反饋給茶農,引導茶農有針對性地改進種植、炒制工藝,提高茶葉品質。
看似簡單的茶葉“代言”,卻在不經意間搭建起了與客戶互動的橋梁,讓茶農間接體驗了市場動向、感受了客戶需求。
獨特、創新的包裝,優質、過硬的品質,這款扶貧特色產品上市后,也收獲消費者喜愛。
“把照片印在包裝上,可以喚起茶農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感和榮譽感,也能讓客戶感受到,貧困戶積極脫貧的精神面貌。”神農架農林特產品展銷中心導購劉揚揚告訴記者,展館里,這款印有茶農照片的扶貧特色茶品,在茶葉賣場的64款單品中,頗受消費者青睞,銷量表現不俗。
將“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創新了扶貧方式,提振了貧困戶的信心,也激發了貧困戶自身脫貧動力。
今年春天,吳佑義通過銷售茶葉原葉,收入近萬元,比去年增收30%,預計到今年年底以前,可輕松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