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知乎有過熱帖,說互聯網行業是否薪酬存在泡沫。
這個話題仁者見仁,但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是站在自己立場上講話,傳統行業的人說互聯網行業當然有泡沫,同樣是技術工程師,傳統行業做了十年二十年的也只有月薪一兩萬,互聯網一個應屆生可能就比這個高。 那么互聯網行業的從業人員當然也不服氣,沒看到我們創造的價值和利潤么,上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我拿個幾十萬年薪有什么過分的呢?
今天,我做一個簡單解讀。在某一屆架構師大會上我分享過這個話題。(慚愧,沒任何技術含量的一次分享。)
人才的價值,除了個人能力,勤奮程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行業和所處平臺的加成,實話實說,這個世界不存在所謂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不公平的分配體系永遠存在,新興發展的行業,熱錢涌入的行業,掌握財富分配話語權的行業(說的就是金融),就是比落后快淘汰的產業,曲高和寡的產業,以及可替代性強的產業,在利益分配上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從中國這些年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路線也能看到,趨勢 是造富最快的因素,遠遠大于其他因素,當然我們說個人努力,勤奮,才能,判斷力都很重要,但是跟對趨勢往往勝過非常多的其他因素。雷軍管這個叫做站在風口的豬,當然這句話已經被互聯網上各種吐槽和挖苦。但實話實說,這話是有道理的。
視角1,從職場選擇來看
十幾年前,最優秀的應屆生選擇去了諸如諾基亞,ibm,intel這樣的公司;一些沒有能進入知名外企的年輕人拿到了騰訊,阿里的offer,他們心懷忐忑的進入這些看上去很草根很年輕的創業公司,其中優秀或自以為優秀的人又不斷找到更好的機會離開,而十幾年后,回頭去看,回報最高的是誰,你真的認為這些巨頭的元老們比其他去外企的人優秀很多么?(當然,實話說,隨著巨頭的快速成長,這些人里的相當部分的成長速度確實比去外企的人快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回報超常規的人都符合這一條。)
當然不排除有部分年輕人判斷力強,對新興企業新興技術有特殊的執著和愛好,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個正確的起跑方向,但是大部分人其實只是隨波逐流,然而卻不經意間受上天眷顧,進入了一個正確的平臺,實現了人生爆發。
視角2,從人員的價值發揮看
同樣素質的一個技術人員,其代碼,放在巨頭的平臺上,其價值,遠大于在一個小平臺上。因為用戶量不同,同樣的技術體現,商業價值差幾百倍甚至上千倍。
同樣一個銷售,在巨頭公司做業務,和在一個小公司做業務,其成交機會和成交額度不可同日而語。
視角3,從時機和趨勢來看
實際上我一直不太喜歡過份神話創業者,當然不否認成功的創業者其基本素質都非常優秀,但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思考,比如李彥宏,馬化騰,他們有多優秀呢?我認為可以算百里挑一,如果你說千里挑一我覺得勉強也可以,(對此我是存疑的)。但和他們一樣優秀的人,按照千里挑一算,中國也要有100多萬,可是這些人在哪里?他們可能分別是大學教授,資深技術專家,企業高管,或者研究院院長,等等,甚至可能只是一名小公司的老板或者基層的經理懷才不遇。這并不是貶低幾位大佬,實際上我所熟悉的很多成功創業者都會承認,其成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而且他們也真不是一上來就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未來是什么,從百度到騰訊到阿里到網易到你所知道的幾乎所有互聯網巨頭,第一步走對的,方向正確的,幾乎沒有。那么今天,如果你讓馬化騰帶領所有騰訊核心團隊離開騰訊,重新開始創業,我相信他們還能做成一個成功的公司,但是你認為他們復制一個騰訊這樣規模的巨頭的幾率是多少?我相信就算最樂觀的投資人,也不敢相信還有復制成功的機會。為什么呢?當時的時機,市場的成長性,在那個時刻你擁有了優勢,市場成長的紅利被你拿到了,而現在,這個紅利已經不存在了。 同樣一個人才,一項技能,在不同的市場趨勢期間,價值完全不同。
我以前講過,如果是20年前,一個程序員,會一點數據庫的東西,去給企業寫財務系統,寫管理系統,一個月賺一萬其實很輕松,真的不夸張,我見過這樣的案例,而那時普通人平均工資都不過1000。但是現在隨便一個工程師都可以寫這樣的東西,然而免費開源的滿大街都是,可能擁有同樣技能的人還沒20年前賺的多,而整個社會的生活成本可漲了10倍不止。 在技術稀缺的時候,其價值和技術過剩的時候,差異是巨大的。
下面說我今天要表達的觀點
很多職場上的人,一些拿了高薪的人,擁有很高地位的人,覺得自己了不起,可是他可能不知道,他現在體現出來的收益價值,很可能相當比例的成分來自于平臺的紅利;他所獲得的信用(參見 從校園到職場 - 信用與操守伴你一生 ),很可能相當比例來自于平臺的信用。 不否認他對平臺也可能是做了卓越貢獻的。(實話實說,每個巨頭,真正為巨頭成長和發展做出關鍵貢獻的,只是極少數的人,大部分人的可替代性很強,只是跟對了路) 但大部分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貢獻,而低估團隊其他人的能力和貢獻。(我相信我自己也不能免俗)
那么我是不是要抨擊這種平臺紅利,鼓勵按勞所得的公平分配呢?才不會!
行業紅利,趨勢紅利,平臺紅利,其實有好的一面,鼓勵人才向新興的產業移動,也鼓勵人才向發展迅速的區域移動,美國硅谷火的時候,全球精英都去硅谷找機會,而今中國互聯網爆發,很多人才留在國內也獲得了大發展,一個優秀的人才,進入了正確的行業,正確的企業,享受這種行業紅利,平臺紅利,是一件企業和個人雙贏的事情,對行業發展也有幫助。那種非要說新興產業都是泡沫,說薪酬結構不合理,是典型的紅眼病,不是我的風格。
但是我希望每個人都認清自己的位置,不要真的把行業紅利和平臺紅利當做自己的價值和才能,不要真的認為趨勢紅利是完全依靠個人努力帶來的,不要真的把平臺的信用當做自己的信用,不要真的以為自己的價值只是來自于勤奮努力而把其他領域的人都看成是碌碌無為或愚笨不堪。
誠實的說,巨頭公司的員工平均素質和能力的確超過很多新興的小公司和創業公司,因為畢竟招人的門檻在那里,而且薪酬待遇有優勢,平臺本身對一些新人的成長也有幫助,所以這個前提我承認;但是我必須說,在這些年,我在巨頭也干過,在小公司創業公司也干過,我的體會是,巨頭公司里還是有一批把自己顯著高估的爛人(為數并不少)。而小公司也存在一些因為平臺限制顯著低估的人才(為數并不多,但是真的有)。 在人才價值評定這個環節上,信息不對稱依然特別巨大,而且短期看不到有任何有效解決的途徑。
我支持每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去追尋趨勢紅利,行業紅利和平臺紅利,但是我希望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前我講過一句話,啥叫平常心呢?就是別太高估自己,也別太低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