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界龍金屬拉絲有限公司因環保問題而被關停的事件愈演愈烈,事件被各大媒體放大,并引發了一些主流媒體的批駁。靠印刷起家的上海界龍不幸被卷入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9月21日晚間,界龍實業發布公告,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等證券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兩件事件接連發生,也導致界龍實業的股價大幅下跌。
面對外界的關注,界龍實業于今日發布澄清函,宣稱上海界龍金屬拉絲有限公司并非界龍下屬公司。而且,相關媒體報道的上海界龍金屬拉絲有限公司因環保問題而被關停事項與大股東上海界龍集團有限公司及本公司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無關聯關系;該公司并非本公司下屬企業。
先來回顧一下該事件的經過。一周前,媒體報道了德國企業舍弗勒在網上發布求助函的消息。聲稱其重要零部件供應商因為環保被關停,將導致零部件斷供。因此,請求環保部門對因環保原因關停的供應商界龍拉絲廠網開一面。不料,此事迅速發酵, 一時間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此后,浦東新區環境保護和市容衛生管理局20日晚間回應稱,長達9個月時間里,界龍公司有充分的時間與舍弗勒進行協調溝通和生產調整,不至于使對方感到突然和被動。舍弗勒作為德資企業選擇供應商時,應考慮其合法性,以及其是否遵守中國的環保法規。
浦東環保部門表示,隨著中央環保督查的深入開展,在中國生產的企業必須遵守環保法律法規。地方政府也必須落實中央環保法律法規,對敢于環境違法的企業做到關停并轉,絕不讓步,以此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回應人民群眾對于“綠水青山”的期待。
而一篇來自新華網的文章也對“環保沖擊實體經濟”的論調進行了批駁。文章稱這種論調其實是個偽命題,環保關乎國計民生,對環境違法行為絕不能讓步。在環保行動中受到沖擊的,往往是那些靠犧牲“環境容量”才能盈利的企業。而以污染換取GDP的做法,不可持續,必須摒棄。生態保護的紅線是不可逾越的底線,經濟發展不能成為污染環境的“免死金牌”。環保措施必須是剛性的,不能選擇性、妥協性執法,更不能出現“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給個別企業“開后門”的情況。
看來,作為一家擁有先進的生產與環保設施的國內知名企業,界龍實業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整治。而其它產能落后,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別再對環保風潮過后繼續開廠抱有任何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