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紙板廠原紙的總庫量的多少是由什么決定的?需要占多大地方?晨龍智造將分三篇文章分別講述清楚這之間的數據關系,供各二級紙品廠參考。
紙板廠的原紙總庫存是由基礎庫存與流動庫存共同決定的。
即:原紙總庫存=基礎庫存+流動庫存
參見上一篇文章基礎知識|紙板廠的原紙基礎庫存需要多少?
流動庫存就是那些每天都要用到而需要常備的原紙庫存,這些庫存可以應對經常性的訂單,如果耗用掉了,就必須馬上進行補充。
流動庫存與兩項因素相關——
1、原紙的日常耗用量;
2、多長時間進一次貨。
每天需要用50噸的原紙品種一般會比每天只需要用10噸的品種備的庫存多。如果某原紙品種在造紙廠的排期是60天才生產一次,供貨周期較長,你就至少要備夠使用60天的量。
這說明,用量越多庫存也就越多,如果這些品種還不能隨時買到,庫存就必須更多。由此,可得出:
流動庫存量=月耗用量×供應(采購)周期
如果120g高瓦的月使用量是500噸,供應商每15天可以集中供應一次該品種的原紙(或者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協作特點是需備15天的庫存),那么該品種原紙的庫存量應該就在250噸左右為正常。
如果公司出于應對原紙上漲、現金優惠、供應周期不確定原因,需要對原紙常用品種刻意加大的庫存,就屬于超量庫存了。
比如采購價格有優勢,一次性購足2-3個月使用量的某品種的原紙。當原紙的經營收益會明顯高過庫存保有成本(倉庫占用成本與資金占用成本)時,超量庫存才有意義。
現按照一間紙板廠月總耗用量10000噸為例,結合不同原紙品種的耗用量與采購周期,整個原紙庫存的基礎庫存、流動庫存、超量庫存分配表舉例如下:
常用的原紙品種、供應時機較為寬松的原紙品種,基本上是隨用隨補,這部分庫存量不用太多,因為原紙隨時都在流動。
供應周期較長、采購時機較少的原紙品種,就是一批次備用足量的庫存,然后逐漸耗用直至下次再進貨,表現為周期性流動。
不論隨時流動還是周期性流動,都是屬于流動性庫存。
流動型庫存的作用主要是起到購、用環節的緩沖。如果有供應商可以保證隨時配送,從理論上講,那就可以做到原紙零庫存了。
原紙庫存量的構成結構及比例如下圖所示:
【基礎庫存+流動庫存】是一間廠的原紙長期保有量,屬于會長期占用流動資金的部分,即便價格漲再高,也是必須保證的庫存量,這是維持一間紙板廠正常經營所必須的庫存量。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基礎庫存:雖然你買了這些紙,但卻是你幾乎永遠也用不到的那些庫存,相當于用碗舀不完的缸里的水。
基礎庫存,在你開廠的時候花錢買進來,卻永遠無法用這部分庫存變成產品,直到停業清算那天才能變現的庫存資產。
對于大部分紙板廠來說,基礎庫存相當于800-1000噸,約300-500萬元。
超量庫存是原紙的階段性保有量,會臨時占用公司的流動資金。在價格預期會大漲時期,多數紙板廠會選擇加大超量庫存,以獲取更高的經營收益。
在預期價格會下跌時期,紙板廠會選擇放棄超量庫存,以減少跌價損失。
總結:
1、紙板廠因為其備紙的通用化,【基礎庫存+流動庫存】量約為月耗用量的50%,特殊時期加大超量庫存,總庫存量約為1個月耗用量;
2、紙板不外賣的紙箱廠,因其原紙庫存品種有針對性的用途,具備加大超量庫存的條件,其庫存量有可能會達到2個月的耗用量;
3、原紙上漲時期加大超量庫存,原紙下跌時期取消超量庫存,但不能取消【基礎庫存+流動庫存】,這是保持正常經營的底線;
4、超量庫存是用于增加價差收益的,同時也會增加價格下跌時的風險。所以價格越高時,超量庫存應當越少;
5、從長遠角度看,紙板廠的經營型收益遠大過價差型收益。即便因為超量庫存在價格上漲時獲得過價差收益,其大部分收益也會在未來價格下跌時還回給市場。(參見《原紙庫存真能為你掙回那么多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