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垃圾污染,是令世界各國頭疼不已的問題。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獨特的飲食習慣,使得這一問題更為嚴峻。歐美國家外賣多用紙質餐具,而中餐烹飪方式多油和多湯的習慣,使得塑料餐具成為眾多商家的選擇。
為何中國外賣商家沒有推廣使用更為環保的可降解餐具?劉建國說,傳統塑料餐盒多采用聚丙烯、聚乙烯、苯乙烯等材料制成,其強度、耐熱性、穩定性都比可降解餐盒高,且成本低廉,因此受到商家青睞。
劉建國介紹,其實市場上一些可降解餐盒大多也含有較高比例的不可降解塑料組分,其成本高于傳統塑料餐盒,但在使用性能和環境友好性方面并無優勢,既不能回收,在環境中破碎成片后,反而更難處理。他說:“隨著技術的進步,完全可降解餐盒的使用性能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才會有更多商家主動使用。”
他認為,解決外賣塑料垃圾污染問題需界定清楚個人消費者、外賣企業、垃圾處理企業和政府的責任劃分,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應“從源頭上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提倡綠色生活方式,消費者自身減少對外賣的依賴。英國一個名為“更少塑料”的環保組織給出了生活中的“減塑”小貼士:“自備購物袋,隨身攜帶可重復使用的水瓶、水杯,自備可循環使用的餐盒,拒絕使用不可降解的吸管或餐具,不用塑料袋,不選擇外帶或外賣,用玻璃罐保存食物。”
“在外賣企業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也是一個可行選擇,即外賣企業要承擔塑料餐盒的回收責任,按照銷售額劃出專門資金給餐盒回收或處理企業。”劉建國說。目前,盡管大多數塑料餐盒都印有可回收標識,但由于回收成本太高,外賣餐盒的回收率依然很低。
此外,第三方外賣平臺和餐飲企業應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今年6月,美團外賣、中國烹飪協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曾與多家餐飲外賣品牌共同發起《綠色外賣行業公約(綠色十條)》,其中包括“推動使用綠色餐具”的內容,并呼吁科研界為產業提供智力支撐,研發優質低價的可降解環保餐盒。不過,目前“綠色十條”的落實還只能依靠行業自律,其效果有待時間檢驗。據新華社
警惕“外賣熱”背后的白色污染
如今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叫一份外賣已成為飽腹的便捷選擇,中國也成為全球餐飲外賣量最大的國家。但大多數人可能沒有料到,餐飲外賣雖然便利了自己,卻給環境帶來極大壓力——平均使用時間只有1小時的外賣餐盒,可能需要幾百年時間才能自然降解。
曾廣泛使用的超薄塑料袋因“限塑令”而銷聲匿跡,而在“限塑令”出臺十年之際,采用不可降解塑料制成的外賣餐盒,已成為塑料垃圾污染的新源頭。
白色污染跟著“外賣熱”抬頭
每天,互聯網第三方外賣平臺的“騎手”們將上千萬份塑料包裝的外賣送上人們的餐桌,隨后沾滿油污的塑料餐盒被丟入垃圾箱,它們一部分被和其他垃圾一起焚燒,一部分進入填埋場,也有一些“漏網之魚”散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
美團外賣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團每日訂單量達1200萬份,如果按每份訂單至少消耗1個塑料袋和1個塑料餐盒計算,每天至少有2400萬個塑料制品被消耗,吸管、餐勺等其他塑料制品還并未計入其中。
外賣類應用“餓了么”發布中國外賣大數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互聯網支付人口將超過7.5億,外賣滲透率在80%左右,這意味著6億人會成為在線外賣用戶。若沒有有效針對外賣塑料包裝的環保管理措施,將給環境帶來極大壓力。
清華大學環境系教授劉建國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首先,大量塑料餐盒的生產過程要消耗大量資源能源,同時必然排放污染物;其次,一些塑料餐盒被丟棄在自然環境中,造成視覺污染、景觀破壞和生態危害;最后,這些塑料包裝大部分進入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有的被焚燒,有的被填埋,少部分被回收利用。過多的塑料垃圾在填埋中會占據大量土地空間,焚燒和回收利用也都會產生相應的污染物排放。
而塑料垃圾隨著河流等進入海洋,危害更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17年世界海洋峰會上指出,化妝品中的塑料微粒成分和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過量使用是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
資料顯示,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進入海洋,很大一部分被鳥類和魚類攝入,甚至在海底微生物體內也發現了塑料垃圾成分。塑料污染每年導致上百萬只海鳥、10萬頭海洋哺乳動物、難以計數的魚類死亡,經濟損失達80億美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說,如今,不論是印度尼西亞的海灘,還是北極海底,塑料污染無處不在,并可能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
“海洋獨特的環境會讓塑料破裂成碎片,進而形成更細小的微粒塑料,極易吸附重金屬等有毒污染物,危害海洋生物和人體健康。”劉建國說。